早些時候,有人提議紅網增設《紅辣椒評論》(以下簡稱紅辣椒)新人獎。今年這股風潮又來了,而且多了不少支持者,包括大學教授。某網在評論佳作獎和入圍獎之外,今年首次評出數位優秀高校大學生評論員,更是讓很多同志覺得紅辣椒評論設立新人獎大有必要。
“新人獎”真的有必要嗎?先得釐清一些問題。
何為“新人”?魏劍美老師對此表示了擔憂:有的作者可能是寫作老手,但是結識紅辣椒可能不長,初來紅辣椒投稿,你能說他(她)是新人嗎?魏老師之論妙極,比如林永芳老師,在雜文界早就聲名遠播,初來紅網就獲得佳作獎,難道你要授予她新人獎嗎?授予她新人獎合適嗎?她自己樂意嗎?
“新人”標準怎麼定?以年齡論?10歲,18歲,還是22歲?因為接觸一些退休事宜,年齡這個東西,可說是中國最有大學問的東西,大家有興趣,可以隨意從足協、籃協、體操協會等搜出一大堆讓世人似懂非懂的年齡資料。紅辣椒不是公安部門,無法隨意索取他人身份信息。就算像某些報紙一樣索取,作者也樂意支持,紅網憑啥判定別人的真實年齡?碰上一幫學習某個體育協會習慣於以大欺小的打法,先不要說文章好壞,單是年齡,紅網就會碰個頭破血流,還怎麼評“新人”獎?
“新人”以“年齡”論,未必讓人服氣,那能否以寫作時間論呢?倘若一個70歲的老人說自己以前從沒有寫作過,只是看了紅辣椒的某篇評論極為不服氣,寫文投來,老人結合自己豐富的經歷,論述清楚,反駁有力,被紅網刊用。倘若老人參與評選,作為無論是在寫作界還是時評界,都是新出現的面孔,難道老人不可以當評論“新人”嗎?還有,那些多年來難於獲獎,卻經常在紅網發表文章的可以參與“新人獎”嗎?如此如何讓人服氣?
“年齡論”、“寫作時間論”,或許都不是問題,關鍵的問題是怎麼操作“新人獎”。這裡面完全有可能徹底成為“精緻的利己主義者”謀利的工具。為啥這樣說,我舉實例說吧,比如某縣組織青年攝影大賽,要求參賽者45歲以下,某人獲獎,有人質疑:他只45歲嗎?評委答覆:我只看作品,其他我不管。好歹,獲獎者憑作品說話,局外人就算有理,也無可奈何。
這還是小事,更大的問題是,可能出現一個這樣的群體現象:張冠李戴去混獎。某人覺得自己寫作水平在成年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,就是眼紅紅辣椒的評獎,咋辦?忽聞設立“新人獎”,不由大喜:天助我也!立即寫好文字,以兒子(或女兒)名字投稿,後面註明某某(15歲),這個“新人獎”豈不手到擒來?大家看看報紙經常有文章註明作者某某(8歲),某某(70歲),想一想其中奧妙吧。如果還想不通,可以去仔細回顧“方韓之爭”的大劇,必有收益。
這還是小事,中國人委實太聰明瞭。比如,某人獲紅辣椒佳作獎易如反掌,兩篇文章常常都可進入複賽,錢多不扎手啊,既然設立“新人獎”,好說,今年安排自己和老婆獲獎,明年安排自己和兒子獲獎,後年安排自己和外甥獲獎,再後年安排自己和妹妹獲獎,同事也可以列為候補對象,這是不是會讓紅網很難堪?估計大家會罵我小人心腸,現實就這樣殘酷,很多同志常常以老婆、筆名等名字同時投稿,一個報紙有時可以看到他多次露面,某些比賽規定只能一次獲獎機會,結果一些同志逃避規則,以老婆等名義多次獲獎。
行文至此,很多的年輕人,新面孔都會罵我齷齪,只看到醜陋的一面,好吧,我來看看美好的一面。
某世界知名攝影大師少時參加某少年組攝影比賽,評委根本不相信出自一個少年之手,以致他榜上無名,少年根本不受此次打擊影響,最終成了享譽世界的攝影大師(有攝影興趣的可以查找,我記不住名字,只記要點,請見諒!)
某少年參加一個業餘圍棋比賽,獲得冠軍,獲得獎勵1萬元,後來得知自己年齡不符合參賽要求,年紀小了,以小打大,主動向組委會說明,退還了1萬元(有圍棋興趣的可以查找近年的TOM圍棋新聞)
兩個少年奢望了新人獎嗎?奢望了照顧嗎?都沒有!
如果僅僅站在“新人獎”角度看問題,是片面的、幼稚的,我們應站在一個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“新人”。
評論“老人”怎麼看“新人”?紅網近年來給予了“新人”太多的照顧,有時讓“老人”都看不下去了,童大煥老師今年對某組的失望不提,某“老人”說,有些文章看上去就像初中生寫的(這和於立生的時評水平“初中論”有別,我理解為指的是根本沒有閱歷,瞎說一通)。有些“新人”嫉妒“老人”經常獲獎,不加調查就說,某某一年就寫一兩篇來獲獎。這話很幼稚,你怎麼知道人家只投一兩篇,你調查過嗎?你知道你享受的超惠待遇會害了你嗎?你一年發表那麼多,卻拿不出一兩篇好文章來打倒“老人”,怨誰?看看遠去的徐迅雷、陳傑人、晏揚等“老人”,人家不陪你玩了,倘若你天天跟低手過招,你怎麼進步?“山中無老虎”,你就能稱王?這樣的稱王有什麼意思?
評論“讀者”怎麼看“新人”?評論“新人”們詞語華麗,常常喜歡引用名人名言,比如“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”,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”、“多難興邦”,等等。這些大話能讓人相信嗎?當好普通一兵容易嗎?當好普通一兵就不是好士兵?那讓元帥一人打仗好了。錯誤的調查比比皆是,錯誤的調查有多大的發言權,錯誤的調查為什麼常常擁有巨大的發言權?要以別人的死亡來興邦,置死者於何地?難道“以人為本”只是空談嗎?讀者也許不會寫,但是文章好壞還是可以鑒別的。沒有閱歷,沒有多方面的辯證想法,就敢指點江山,激揚文字,讀者們往往會覺得評論“新人”們不食人間煙火,不值得過多關註。倘若如此,紅網還怎麼發展呢?紅網發展不了,你怎麼靠紅網揚名立萬?
很多人說要照顧新人,現實也是這樣做的。比如今年六一前夕,某報獎勵201名“優秀小記者”和20個“優秀小記者站”,細看名單,集中在市區少數學校,少數學生,這些學生可以憑此進入教育資源好的初中就讀。某大學生經常在某報隔不久刊發攝影作品,作品得不到幾個好評,背景“你懂的”,他不是在意這個“新人獎”,在意的是可以藉此謀取大學的其他榮譽,以及將來好找工作,讓其他同學望塵莫及。
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,我相信“光腳不怕穿鞋的”,下棋找高手,弄斧到班門,我怎麼可能喜歡“下棋找低手,弄斧遠班門”的“精緻的利己主義者”之類新人?
文/李雲勇 (原標題:下棋找低手,弄斧遠班門?)
- Sep 20 Sat 2014 06:06
下棋找低手,弄斧遠班門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